6岁前一定要养成的好习惯

  • 时间:2014-10-23 11:19:40
  • 作者:匿名
  • 来源:优贝乐
  • 关注:7288
 1.延迟满足—能等待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孩子都是这样,当他们得到一整盒冰激凌时,他们会想一下子就把它吃光;即使他们手里正玩着今天刚买的玩具,嘴里还是喊着:“我要新的布娃娃!”这就是孩子,人虽小,欲望却难以得到满足。不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已经成为城市孩子的通病。而对孩子百依百顺或者本想和孩子“斗智斗勇”却经不住孩子哭闹三分钟就败下阵来乖乖满足孩子要求是多数家长的做法。尤其是老人带孩子时。家长对于孩子这种有求必应的行为剥夺了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锻炼机会。而“延迟满足”的训练可以帮孩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学会等待、分享、更能抗挫折。
    培养孩子耐性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重点在于建立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当孩子完全相信家长所说的话,比如他相信妈妈说吃完饭后会给他奶糖,妈妈就一定会给,那他就会愿意等待。因此,家长一定不要欺骗孩子。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当年幼的孩子努力按照成人的要求“刷新”自己的纪录时,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给予一些小奖励,从而让他们获得坚持的动力。
2.抗挫折能力——能接受失败
    两个4岁的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遇到的同样的状况,积木总是掉下来,但他们却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妞妞表现出急躁,并且大哭大叫。玲玲却非常耐心的继续玩。第一个孩子在培养抗挫折能力方面恐怕就需要多一点的帮助了。
    当然,面对挫折的不同反应与孩子们的个性和脾气也有关系,但是作为父母,你完全有能力帮助自己的孩子增强韧性和对挫折的抵抗力。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要告诉孩子,困难是暂时的,一切总会过去。
    另外,父母大多低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他们往往觉得自己的孩子太弱小,无法独自克服遇到的困难。这种态度反过来又会使孩子认为,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应对现实,造成我们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因此,家长不妨对自己的孩子“狠心”一点。
 3.秩序感—能守规则
    为什么要让宝宝把自己玩完的玩具装回盒子里?为什么要让宝宝排队?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让宝宝饭前洗手、穿上小外套?这都是在培养宝宝的秩序感。
    总的来说所谓秩序感,就是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2-4岁是幼儿秩序感发展的敏感时期,在这时期注重孩子秩序感的培养,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帮助。
   每个年龄段对于秩序感的意识来说,会做出不同的行为,比如:一个2-4岁的幼儿对于所谓的秩序感就相当平静,像将物品放到应该放置的地方;抽屉没有关好,要关严它等等现象。此年龄段的幼儿会注意很小的细节,而成人和大点的儿童却不会注意到这一点,哪怕看到某些东西放置的凌乱,相当于一种刺激,也是使儿童准备活动的一种信号
   提醒妈妈爸爸在把握“秩序感”上要区分“秩序的美感”与“刻板的规则”,例如,宝宝将方形沙发靠垫整齐摆放在沙发上,妈妈爸爸一方面赞许宝宝的行动,另一方面再和宝宝一起试一试方形与圆形的靠垫都放在沙发上是否美观。在宝宝秩序感的发展过程中,鼓励宝宝的创造力与养成宝宝有序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4.可沟通性—能商量
    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
    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倾听并鼓励孩子多说。用身边的物品教孩子练习说话,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说话,时间久了,您会发现孩子已具有惊人的无意识记忆能力。像让宝宝多诵读诗文,就是对日后的学习生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活动。
5.不以自我为中心—能分享
    分享是婴儿与人交流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婴儿常强烈地渴望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这会给他们安全感和幸福感。1岁半到2岁的宝宝自我意识觉醒了,他们觉得“我的就是我的”,但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周围环境区分开来,会认为“别人的也是我的”,所以,这时的宝宝显得自私且蛮不讲理。虽然这一切是自然而然的,但父母却不能一笑了之,实际上,这段时间对孩子性格的养成非常重要。
    父母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在物质比较丰裕的今天,这点不难办到。因为自私自利导致的小气不大方的普遍前提是缺乏,所以如果你使他满足,他在获得安全感后,不愿分享的想法就会淡化。
    同时,父母需要耐心的手把手的教给孩子如何去分享。鼓励表扬很重要。对孩子每个慷慨举动都要表扬,得到表扬后,孩子会更加投入。因此,在孩子有分享表现时,要多多进行肯定和鼓励。